科学研究造假为什么那么多?这回终于有人要管了

- - 阅 3,794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一句简单的话,说的却是营销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就是你售卖哪种产品,就要给这种产品说说好话。

只有这样,别人才会了解你的产品,知道它的功能,好处,才可能购买,无可厚非,毕竟,它有助于更好的促成交易。

但是,如果营销过程中掺杂了蒙骗受众的因素,可就变味儿了,尤其当它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丝毫不负责任的时候。

举个栗子,某些食品\医药利益集团给科学家塞钱,让其做所谓的“科学研究”,并要求研究结果必须支持自己的产品。

然后,以这样的假科学为基石,堂而皇之进行推广和宣传。

不要以为他们会为你的健康着想,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披着科学的外衣,卖出更多的产品,牟取更多的利益。

而某些腐败的科学家,就成为了这场商业营销游戏中的『帮凶』

然而,最可怜的却是消费者,以为自己所相信的科学是真正的科学,吃着产品,别说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深受其害。

这样的现实事件并不少见,2017年1份被不小心泄露的电子邮件,就披露了可口可乐公司的1场营销『小把戏』。↓

研究:肥胖和糖饮料没关系?

2015年,1份盖洛普民意调查(美国舆论研究所进行的调查项目之一)中显示:超过60%的美国人,已经开始刻意去避免喝含糖汽水了。

图片来自GIPHY

而且这几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征收糖税,事实上,有些地区已经正式开始了。

比如,美国费城对含糖饮料征收1.5美分\盎司的税,这致使当地一些杂货店的含糖饮料销售额,下降了50%。

对商业巨头可口可乐公司来说,这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为了挽回局面,必然要动一些手脚。

就比如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的这则消息:有邮件泄露,可口可乐公司出资支持了英国巴斯大学的一项肥胖研究。

来自《dailymail》截图

要求研究结果显示:造成现代人肥胖的最主要原因是,花太多时间在电子产品(电脑、手机等)上,缺乏运动和睡眠质量差,而糖消耗和肥胖关系并不大

看到这里你可能呵呵了,想说都已经21世纪了,居然还有这么违心的科学研究结果。

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唯一一个,英国心脏病顾问Aseem  Malhotra博士说:

你可以明显看到可口可乐公司在操控这些研究,从而让结果更有利于他们,但是,如果科学研究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所得到结果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这次事件所披露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科学机构和商业集团串通一气,以牺牲公众健康为代价,从而获取利益的事情非常多。

‘You can see Coca-Cola pulling the strings –the studies tend to be positive for them. When the studies are independent theyare not.

Thisis the tip of the iceberg. Science institutions collude with industry forfinancial gain at the expense of public health.’

确实,这样的操控并不少见,而且由来已久,甚至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就有过过类似的『勾当』。

糖业协会:5万美金收买哈佛科学家

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科学家们还在对于到底是糖,还是脂肪,诱发心血管堵塞,进行着激烈的辩论,甚至有科学家在研究低糖饮食对人的好处。

这对于成立于1943年的糖研究基金会(SRF,后称糖业协会)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

毕竟,如果糖被发现不好的话,就意味着海量的钞票要从他们口袋里溜走了,这可不行,钱必须要赚!

图片来自Tumblr

糖业协会很聪明,想要为糖“正名”,那首先得拥抱“科学”,如果让科学家站在自己这一边,写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文章,必定事半功倍。

那找什么样的科学家合适呢?当然是名校里的,比如哈佛大学,文章发在哪里更权威呢?当然是最负盛名的顶级科学杂志上,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1965年,糖业协会的高管John Hickson写信联系了哈佛研究人员,想要让他们帮忙写一篇高级“科学”软文

软文中必须证明糖是安全且健康,而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才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糖业协会给这些科学家支付了6500美元(相当于2016年的5万美金)

于是,1967年8月,NEJM发表了一篇由哈佛著名营养学教授Dr.Hegsted主导的评论文章,文中一再弱化糖的危害性,把矛头引向了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图片来自Primo GIF

由于当时的研究并不用标明资助人,所以几乎没人知道这篇科学文章是由糖业协会参与“炮制”的。

不止这些,糖业协会当时还要求这些科学家,只审核通过那些有利于制糖业的研究论文。

也就是说,有海量的真实的科研成果,公众根本没机会看到,直到50多年后的2016年,著名杂志JAMA才披露了这一惊天大秘密。

但是,近半个世纪,这些裹挟着商业利益的所谓科学研究,又让多少人放松了对糖的警惕,甚至出现无数致命的后果。

但是类似的事情还在继续,并且不止局限于制糖业。↓

知名早餐制造商收买科学家

2007年,有一个关于低碳饮食的研究。

科学家把137名受试者分成3组,一组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一组坚持低脂肪中碳水饮食,一组作为对照组坚持正常饮食。

结果发现:低碳水饮食组减重最多,而且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标都有最大程度的好转(包括甘油三酯水平、LDL水平等等)

但是,搞笑的事情发生了,研究人员给出的最终结论却是:低脂中碳组是获胜方,是更为谨慎可选的饮食方式。

详细看研究资料,普通人都能发现得出的结果和最终结论不一样,难倒科学家刚好患上了某种视而不见的眼疾?!

后来证明并不是这样的,一切只因为,这场研究是某全球知名谷物早餐和零食制造商,提供资金

图片来自Tenor

与此类似,某意大利品牌的生产商,竟然也收买科学家,让其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搞笑结果:

多吃高碳水化合物意大利面,可以帮助你减肥。

我在『剑桥大学教授谈早餐』的那篇文章中说过,他看过很多早餐的研究后发现,大部分说『早餐很重要』的研究,都是做早餐食品的公司赞助的,比如说麦片公司。

正是这样的研究,一直在影响全球人的健康,其实,如果你早上不饿,完全可以不吃早餐的。

《早餐很危险》的作者Dr Kealey

如果仅仅是饮食,也就罢了,可悲的是,就连我们吃的某些药,也不能幸免。

他汀类药物=印钞机

《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Randall Fitzgerald,在自己的书《百年谎言:食物和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中,揭露过这样一个事实:

2002年,美国前10大药企的利润总额,超过财富500强中另外490家企业的利润总和。

医药行业可以说是个谋取暴利的超级行业,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某些企业就有可能打着治病救人的口号,干着谋财害命的营生

以他汀类药物为例,近些年来,仅仅他汀类降脂药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能高达270亿美元,成为制药历史上有名的“印钞机”。

图片来自Dribbble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它的真实作用是利益集团,裹挟着“科学研究”放大后的结果。

关于他汀类药物最有名的一个研究,被称为:立普妥(Lipitor,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性研究。(公众号回复他汀类,获取相关文章推荐)

受试者是一群有高心脏病风险的男性,他们被分成2组,一组人吃立普妥,另外一组人吃安慰剂。

10年之后,观察到的数据是:吃立普妥的那组人,每100个中有2个心脏病发作,吃安慰剂的那组人,每100个中有3.05个心脏病发作。

2组的差距是,安慰剂组每100个人中,比立普妥组多1.05个心脏病发作者。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让100个心脏病高风险的人吃10年立普妥,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只能多阻止1个人遭遇心脏病发作。

只有1%的差距,这样的数字几乎没有参考意义,那是不是意味着药卖不出去了?

制药商可不答应,研究者于是用2(最小值)/3.05(最大值)=0.64,再用1-0.64=0.36。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立普妥(他汀类)可以把心脏病风险降低36%,这数字游戏玩得牛逼吧。

相关阅读→MIT科学家:『他汀类』降脂药无效,还危害无穷……

他汀类是毒药?肥肉和心脏病没关系?国外一个演讲,炸锅了….

于是,这样的“科学”结果被广泛报道, 制药商疯狂生产立普妥,赚钱赚到手软,可他们哪管你吃了后到底有没有效果,副作用到底有多大?

图片来自Giphy

从食品到药物,利益集团贿赂科学家的事情屡见不鲜,这让本该神圣的科学研究变得混杂,不可信赖。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为什么钱可以左右科学研究

→ 衡量科学家成功的标准发生了偏移

现在,很多时候科学家的成功,不再是单纯的以研究的质量,方法的严谨程度,是不是发现足够有价值的信息来衡量。

相反,更多的取决于到底得到了多少资金赞助,所发表的研究数量是不是够多,以及研究结果有多吸引公众等等。

成功衡量标准的偏移,让很多科学家不再潜心做研究,而是忙于争取更多的资金,说白了就是钱,并且发表大量毫无含金量的研究。

→资金不足问题,迫使科学家寻求外援

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人员,需要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才能开展研究、补贴设备、支付助理工资等等。

图片来自Giphy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意味着只能放弃研究,或者只好进行短期研究。

但是,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展开和进行,这就需要资金支持不能断并且具有长期性。

当正常渠道的资金来源不足的时候,科学家们可能会不得不求助于研究所涉及的行业机构,利益集团或者私营企业。

这就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局面:许多营养学研究是食品商赞助的,药物临床试验是由制药商资助的。

→没有十足的独立性和审核机制

科学家可以和资金支持方直接接触,这很难保证研究的独立性。

另外,研究出来没有合适的机制,让包括科研机构、其他科学家进行审核。

这一系列的欠缺,为利益集团操纵研究提供了温床,才引发了一个又一个类似的事件,那么,难道就真的没有人来管管了么?

终于有人要出手管理了

科学研究更接近真理,所以,我们选择无条件相信它们。

但是,当利益集团左右科学的事件频发的时候,难免会让公众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失望。

图片来自Giphy

2018年5月,美国NIH叫停了一项研究,这个研究为了证明,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它耗时10年,5个洋酒和啤酒公司提供了6700万美金(总投入1亿美金)。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as suspended enrollment in a huge clinical trial on the health benefits of moderate drinking while officials review whether its employees inappropriately solicited funding from the alcohol industry.

Five liquor and beer companies are providing about $67 million of the $100 million cost of the 10-year study

实际上,早就有研究证明,喝一滴酒都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参考阅读柳叶刀:一滴酒都不要喝…..

以前,这类研究非常多,都是和利益集团操作有关,国内最知名的就是某某某红罐凉茶,说喝凉茶可以延长10%的寿命。

再不好好管一管,就再也没有人相信科学研究了,我前几天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相信的营养学,到底有多不靠谱?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2018年12月22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将制定更严厉的政策和审核调查机制,去降低利益集团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NIH tightens rules to minimize industry influence on scientific research

并且下面的27个机构,要对研究者,还有资助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仔细的一轮审查,一旦发现不合格,将重新评估。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阻断来自企业的资金支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可能会对这些资金重新分配,以确保研究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

这对学术界,对公众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消息了。

关键的瘦龙说

科学是神圣的,至少在大多数人心中,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一旦被利益侵害了,就不再纯洁了,也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失望。

就好比你十分相信一个人,突然有一天发现它在骗你,你肯定会失望透顶。

科学造假的后果,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苗头,每天都有互相矛盾的说法,研究出现,这些信息,让普通大众不知所措,最后变得麻木,谁的话都不听,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或者符合自己理念的信息。

我身边就经常有人跟我说,适量喝酒是有益健康的,只要不喝多就好,对酒有瘾的人最爱这样的研究。

其实国外也是这样的,我前一阵子看到每日邮报的一个类似研究,转发量非常高,赚足了眼球,这样的研究,酗酒者最喜欢,媒体也很喜欢。

我身边甚至还有人说一些更加无脑的言论,适量吸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需要吸入一些毒,来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人,会白白浪费掉自己改善健康的机会,这就是科学造假的后果,利益集团只管赚钱,不会对你的死活负责。

很高兴看到权威机构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严查科学被黑手操作,再不好好控制,就不再有人相信科学了。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造假的信息被曝光,真相终究会更加明朗。

就比如,当糖业协会贿赂科学家的历史被公众知道后,我们很愤怒,但同时可能会认真思考:噢,原来糖的伤害,这么大啊。

科学本应该是干干净净,独立的,不应该被任何利益污染,希望未来的科学研究,不再有污泥。

12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lowcarb.com/science-commercial/

关注微信公众号:『瘦龙健康』,及时获取最新低碳生酮相关的文章,公众号回复减肥,糖尿病,获取相关科普文章推荐。

瘦龙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