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塑料袋的危害,涉及变胖、癌症、不孕不育等…
- - 阅 6,833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去外面买饭的时候想打包带走,于是,就可能手拎着塑料袋,袋子里装着热气腾腾的米线、炒米饭、水饺……开心地一路走回家;
又或者,在家里面饿得不行的时候,从冰箱里拿出封装在塑料盒中的食物,放进微波炉直接加热,分分钟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图片来自moffitt
再或者,睡了个大懒觉,起来实在不想自己动手做吃的了,顺手点个外卖,一会儿功夫,就能收到各种用塑料盒子封装的食物;
图片来自dallasobserver
没错,对于现代人来说,你无时不刻都在接触塑料,它们不止是盛装食物的器皿,还可能用来装洗发水、化妆品,更可能隐匿在灰尘中、饮用水里……
总之,想要完全避免,几乎不存在可能性,也因此,你的心里或许常常会有隐隐的不安感。
想说,这类物质到底对人到底有没有危害?又有哪些具体伤害?加热后的危害会不会更大?该怎么做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呢?
在了解这些之前得先知道,你到底能接触到多少塑料呢?
1人1周能“吃”1张信用卡
2018年的一项研究综述中就写道:塑料中包含许多化学和有害物质,比如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盐、锑氧化物、溴化阻燃剂、聚氟化学品等等。①
图片来自pinterest
它们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因素,各种人类健康问题,比如眼睛刺激、视力衰竭、呼吸问题、肝功能障碍、癌症、皮肤病、肺部问题、头痛头晕、生育问题、遗传毒性、胃肠道疾病,都可能与之有关。
Different human health problems likeirritation in the eye, vision failure, breathing difficulties, respiratoryproblems, liver dysfunction, cancers, skin diseases, lungs problems, headache,dizziness, birth effect, reproductive, cardiovascular, genotoxic, andgastrointestinal causes for using toxic plastics.
可怕的是,现代人接触到的塑料量高到惊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委托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项研究中估计:
人们每周摄入大约5克塑料——大致相当于一张信用卡。
2018年,科学家在来自芬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俄罗斯和英国的人的粪便中,发现了10种不同类型塑料中的9种颗粒。②
图片来自giphy
在被焚烧的塑料附近呼吸、打开新的塑料制品闻到强烈气味、涂抹用塑料瓶装的润肤油、从塑料杯中喝下热饮、重复使用塑料杯、加热塑料盒装食物、甚至只是简单将食物存放在塑料袋中一段时间……
凡此种种,都可能让塑料中的化学物质,悄无声息地迁移到你的体内。
那么,到了体内后,它们都会具体做些什么呢?
塑料可致乳腺癌or前列腺癌?
在诸多“有毒”塑料化学物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BPA(双酚A),欧盟已经采取措施,禁止在婴儿奶瓶中使用BPA。
不过,这根本挡不住BPA的普遍应用,在各种水壶、牙科填充剂、医疗设别、眼镜镜片、电子产品等等,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一项早期研究曾发现:在美国2500名6岁及以上的参与者中,有95%的尿液中含有BPA。③
BPA可以很容易地从其容器(比如水瓶)中浸入水中
而BPA已经被发现,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它可以模仿人体荷尔蒙,并且能干扰天然荷尔蒙的产生、分泌、运输等。
并且,BPA暴露已被发现与不育症、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冠状动脉疾病相关:
→生殖疾病
2013年,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篇研究,发现BPA暴露可影响人类卵的成熟。④
2015年发表的另外一项研究综述中发现:BPA可能干扰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研究人员认为,这会影响青春期和排卵,并可能导致不孕,并且,对生殖的有害影响可能是终身的,且能世代相传。⑤
→胎儿大脑发育
研究发现,环境中BPA的暴露可能会影响妊娠期,胎儿大脑的发育。
涉及到雌激素调节、DNA修饰等等,这最终会对出生后孩子的社交行为、焦虑情绪产生影响。
图片来自gfycat
→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科学家认为,BPA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可能会增加在子宫内接触它的人患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
2015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胎儿接触BPA,可能对某些器官的致癌作用产生长期影响,最终导致激素相关癌症的发展。⑥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BPA可能会干扰化学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有效性。
→哮喘
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综述中发现:出生前接触BPA,会增加喘息和哮喘的风险,特别是如果发生在妊娠中期。⑦
图片来自giphy
此外,科学家也曾发现,低剂量的BPA暴露,也能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产生关联,这可能涉及到心律不齐、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化等等。
低水平接触BPA也会诱发胰岛素抵抗,甚至,影响体重。
当然,BPA并不是唯一让人担忧的物质,还有更多:
→邻苯二甲酸酯
邻苯二甲酸酯是塑料柔软剂,在玩具、食品包装袋、壁纸、清洁剂、润滑油、指甲油、头发喷雾剂等产品中都可能遇到。
邻苯二甲酸酯具有直接毒性,还可能导致生殖畸形、发育障碍、哮喘、过敏等等。
图片来自tenor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在水瓶、软饮料、果汁瓶、花生酱容器、调味瓶等等中,也会遇到一种名为PET的物质。
这种被判定“安全”的塑料,其实也是一种激素破坏剂。
当PET制成的容器,长时间暴露于高温或者阳光下时,会向内装的液体或食物中浸出有毒的类金属锑。
→PVC(聚氯乙烯)
PVC通常用于制造保鲜膜、酸奶罐等等,它在生产中涉及使用到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包括:氯、二恶英和邻苯二甲酸酯。
这使得它可能跟消化系统、肝脏问题、胃溃疡、皮肤病等有关。
→DEHA(己二酸二乙基己酯)
用于快餐、肉和奶酪的包装,会破坏激素并影响生殖系统,与哮喘和发育问题也有关。
图片来自tenor
→聚苯乙烯
你可能通过食品托盘、外卖食品容器、一次性杯子等接触到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可能含有2种有毒化学物质,即苯乙烯和苯,它们与癌症、神经破坏、肝损伤等有关。
那么,加热的话,会让你接触到更多“毒素”么?
塑料越热,危害越大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环境卫生工程中心主任Rolf Halden说:“塑料越热,(其中的化学物质)就越能进入食物或饮用水中。”⑧
Thehotter it gets, the more the stuff in plastic can move into food or drinking water.
RolfHalden,图片来自biodesign
举个例子,当你用聚苯乙烯制作的容器来盛装热食或饮料时,热量会促使其中的化学物质分解进入食物中,这些物质最终会被吸收到血液和人体组织中,通常存储在体脂中。⑨
2019年,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发布的一篇报告中就警告:⑩
不要将塑料餐具放在热饭上,否则有吞食大量有毒化学物质的危险。
Keepyour plastic utensils away from piping hot meals or risk ingesting a slew oftoxic chemicals.
图片来自dailymail
许多塑料汤匙、打蛋器、铲子等都含有有害物质,称为低聚物,它们会在70°C以上的温度下浸入食物中。
如果大剂量摄入,这些人造化学物质可能会引发肝脏和甲状腺疾病,也与不育、癌症等有关。
还会让你长胖,因为塑料中的化学物质是人体内的内分泌干扰物,塑料中的双酚A或BPA会破坏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人们容易肥胖。
此外,研究人员分析了10000名志愿者的血液,寻找一种叫做PFAs的有毒化学物质。
结果发现:与在家烹饪的人相比,那些经常吃外卖的人的血液中的PFAs含量明显更高。
图片来自pinterest
PFAs具有耐油脂性和耐用性,因此在快餐行业广受欢迎。它们出现在汉堡包装纸,糕点袋和披萨盒中,会增加不孕和癌症风险。
那么,怎样减少这些危害呢?
怎么减少塑料对自己的危害?
根据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说法,这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太小,不会引起健康问题。
但是,研究塑料对生活长期影响的科学家们说:所有这些小剂量药物的总和可能很大,所以,要尽可能尝试减少它们的危害:
→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袋(比如帆布包)装食物;
图片来自gfycat
→去农贸市场或者菜市场直接买菜,而不是选择用塑料纸或者盒子包装好后的精装蔬菜或水果;
→建议多用安全玻璃、安全不锈钢材质的容器;
→出门带着自己可重复使用的水杯喝水,而不是直接买瓶塑料装水喝,另外,建议喝烧开的自来水;
→不要将食物装在塑料袋或盒子中加热,换成常用的陶瓷盘;
→尽量避免使用高危塑料容器,比如回收代码为3、 6、 7的杯子;
→减少家里的灰尘,空气中的灰尘会让你更容易接触到塑料释放的化学物品,定期吸尘有一定帮助;
……
关键的瘦龙说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塑料制品实在是太多了,从玩具、化妆品盒,到外卖盒、塑料袋,再到勺子、喝水杯……
可以说,想要完全避免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些塑料制品所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刺激你的眼睛、可能影响你的呼吸、也可能导致肝功能障碍、诱发肠胃道疾病、甚至影响生育等等。
常见的比如BPA(双酚A)、邻苯二甲酸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等,都可能给身体带来各种不同的伤害。
而且,伤害可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加剧。
很多人觉得,小的释放量剂量太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了吧,但,小剂量的长期大范围接触,所带来的总和是无法统计的。
所以,生活中,尽可能尝试减少对它们的使用,比如用可重复使用帆布包装食物、再比如常备一款可重复使用的玻璃水杯……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lowcarb.com/plastic-and-heating/关注微信公众号:『瘦龙健康』,及时获取最新低碳生酮相关的文章,公众号回复减肥,糖尿病,获取相关科普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