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致癌么?每天喝多少咖啡合适?
- - 阅 11,443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咖啡就是能“续命”的心肝宝贝,没精神了来一杯,立马元气满满,浑身无力的时候来一杯,瞬间就开挂了一般,缺少灵感的时候来一杯,新想法冒得突突的……
而且,浓郁的香味萦绕在舌尖,一口下去,什么烦与恼,什么苦与悲,什么愁与恨,统统都能消散咯。
然鹅,前些日子,突然有媒体爆出:咖啡致癌,消息一出,仿若重磅炸弹被引爆,“炸”得很多人当即就表示:坚决不喝了!
也为此,网上的“口水仗”打得格外热闹,身为围观者的我,看着看着也额外生出一股焦躁感,于是赶忙又冲了一大杯咖啡喝下,方才觉得四体通泰,怡然自得。
我特想说的是:都别打了,淡定,淡定。▼
咖啡真的含有致癌物
整个事件过程中,最让我欣慰的是,此事一出后,几乎所有媒体都站出来辟谣了,看来这个事情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事件起因:咖啡被爆含有致癌物质,涉及90多家咖啡馆①
图片来自edition.cnn
3月中下旬,加利福尼亚州法官,受理了一件,针对星巴克、7-Eleven等,90家咖啡公司的诉讼案件。
原告是一家非营利组织,起诉原因是:这些咖啡馆,在销售过程中,没有明确标示,来警告消费者,咖啡豆烘焙时会产生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存在致癌风险。
▷事件主角:疑似对人类致癌的丙烯酰胺
这种疑似对人类致癌的化学物质,名字叫做丙烯酰胺,2002年,瑞典科学家,在很多食物中发现它,比如烘焙食品中。②
科学家们认为,食物中的丙烯酰胺,是美拉德反应(蛋白质和糖类被热量转化时,产生新的味道,香味和颜色,通常在140℃—150℃之间产生)的产物。③
咖啡豆在烘烤过程中,就会形成丙烯酰胺,所以当你喝咖啡的时候,确实会接触到这种化学物质。
有研究发现,丙烯酰胺会增加老鼠患癌的风险,于是,大家就顺理成章的认为:人类摄入丙烯酰胺会致癌,那咖啡里面含有它,喝咖啡也理所应当会致癌。④
▷全面反击:咖啡致癌实属危言耸听
▪丙烯酰胺对人类致癌证据不足
前面提到过,老鼠摄入丙烯酰胺会致癌,但是试验当中,是将这种化学物质置于饮用水中,且剂量比人类接触食物的水平要高至少1000倍。
关于食品中丙烯酰胺安全性的人类研究,数量非常少,结果也不尽相同。⑤
而且丙烯酰胺在人体内的分解,不同于其他动物,所以事实上,丙烯酰胺对人类致癌的这一健康问题,目前还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尽管如此,科学家还是给出了,丙烯酰胺的日均建议最大摄入量,即2.6μg/ KG,超过这个量才能达到致癌等级。⑥
也就是说,一个70KG重的人,每天摄入182μg以下丙烯酰胺,是在安全范围的。
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人,一天要喝至少404杯(160ml)烘焙咖啡,才能达到可能致癌的风险,换算下来就是:一天至少得喝129.28斤咖啡。
想说,这个量,基本可以泡澡了吧,即便不泡澡,一天喝129斤水,你的膀胱也得受得了啊,所以,现代人老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点都没错。
▪丙烯酰胺存在于海量日常食物中
丙烯酰胺不止存在于咖啡中,很多加工食品都包含:比如薯片、薯条、烤面包、炸土豆、炸油条等等,甚至过度烹饪的菜肴里面,也是有丙烯酰胺的。
其实,我们生活的坏境中,致癌物真的太多太多了,除了咖啡,空气,水,阳光都致癌。
所以,非要给咖啡贴上致癌标签的话,别忘记你身边都是致癌物。
不过,今天我不是来撕这个话题的,我要说的重点是:就在咖啡致癌的话题,被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时候。
2018年3月28日,一项最新的研究发布,直指咖啡对心脏的影响。↓
咖啡预防心脏病
→咖啡减少动脉“钙化”风险,预防心脏病
该研究来自圣保罗大学,参与研究者有4400名,这其中大多数人有经常喝咖啡的习惯,其中12%的人表示,他们每天喝3杯或者更多。⑦
科学家分析了他们的膳食信息,以及冠状动脉钙化( CAC) 数据,数据显示:那些大量喝咖啡的人,CAC读数更低。
最终得出结果为:每天喝至少3杯咖啡,可能会降低动脉血管堵塞,或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从而预防心脏病。
‘In our research, we found that habitual consumption of more than three cups a day of coffee decreased odds of coronarycalcification’, the study author, Andreia Miranda, said.
→咖啡可以增加体内脂肪燃烧,把新陈代谢提高3%—11%
一杯咖啡下肚,你不止能感觉到满血复活,实际上,身体的整体新陈代谢也被调动起来了,有研究显示:咖啡因可以使得新陈代谢率提高3%—11%之多。⑧
而喝咖啡后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增加,是由脂肪燃烧所引起的,咖啡中的咖啡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然后神经系统,就会直接发送信号给脂肪细胞,告诉它们去分解脂肪。
一项研究显示,咖啡会把肥胖人群的燃脂率提高10%,把瘦人的燃脂率提高29%。⑨
→每天1杯咖啡,可以把肝癌风险降低22%
在2016年1月发布的一项研究荟萃中,科学家收集了5项队列研究,以及4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摄入咖啡与肝硬化之间的关系。⑩
结果发现:每天喝1杯咖啡,与肝硬化的风险降低22%有关,每天2杯,可以把风险降低43%,每天3杯,可以降低风险57%。
→每天1杯咖啡,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7%
2009年,在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荟萃,研究者收集了18项相关研究,分析了糖尿病与咖啡消耗之间的关系。⑪
结果显示:每天1杯咖啡,会把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有7%之多。
There was evidence of a significant inverse log-linear association suchthat every additional cup of coffee consumed in a day was associated with a 7%reduction in the excess risk of DM.
→咖啡可以消除抑郁症,让你变得更快乐
抑郁症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严重精神障碍,会导致明显的生活质量降低,2011年,哈佛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涉及50739名女性,随访时间高达10年之久,共计确诊2607例抑郁症。⑫
该研究结果为:与每周饮用咖啡1杯或者更少的女性相比,那些每天消耗2至3杯的女性,抑郁症风险降低了15%。
→咖啡能够降低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的风险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神经衰退型疾病,也是痴呆的主要原因,在2002年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饮用咖啡的人,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降低了60%。⑬
而帕金森病是第二种较常见的神经衰退型疾病,其特征是,脑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死亡,摄入咖啡对降低患该病的风险有一定作用。⑭
如果非要说含有微量丙烯酰胺,是咖啡之过的话,那么这么多它对人体有益的点,是不是可以将功抵过呢?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不超过前面说的129杯,咖啡就可以甩开膀子喝起来?
每天喝多少咖啡合适?
其实,喝咖啡是有一些要求的,这就不得不提2012年的一个研究,该研究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涉及402260人的饮食习惯。⑮
在12—13年的随访期间发现:喝咖啡的人死亡风险要低得多,其中在4-5杯的量上,男性的风险降低了12%,女性的风险降低了16%。
但是,从图片可以发现,超过4-5杯的时候,死亡风险就会提升,所以如果想要发挥最大价值的话,咖啡日均摄入量是有一个临界值的。
虽然官方饮食方案上,没有明确说明应该喝多少咖啡(怀孕期间除外),但是有几条建议确实存在:
▪每天喝咖啡3杯以上,会减少钙的吸收,但是并不是很大量,所以建议长喝咖啡的人,可以在平时多喝点骨头汤,或者适量喝点牛奶以补钙
相关阅读→减肥能喝牛奶吗?为什么喝无糖牛奶,还胖了10斤….
▪除了对钙吸收的影响,咖啡还会对铁的吸收有些许影响,但是只要做到,饭前或者饭后1小时内,减少含铁高的食物或者铁补剂的摄入,就能保证足够的吸收。
所以一般保守建议,经常喝咖啡的话,日均最高摄入量,不要超过3杯。(1杯大概240 ml)
还有一点要注意:2010年8月,美国妇产科学院(ACOG)指出,对于孕妇来说,每天摄入咖啡因的量,要少于200毫克,或者喝咖啡的量不能超过350ml,但是,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摄入量要咨询医生。
关键的瘦龙说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在众多奢侈品中,咖啡可能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一个,它激发快乐,而且不会让人醉倒,它会带来愉悦的精神流动……并且永远不会让你悲伤、倦怠或者无力。”
关于咖啡,我也是大爱,你也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但这种偏爱实际上,是建立在众多数据和试验之上的,因为它确确实实值得被偏爱。
其实,咖啡本身不可怕,咖啡中的致癌物你不要担心,可怕的是加糖的咖啡,如果你经常喝咖啡,还是尽量减少一点添加糖吧。
最后,如果您真的担心丙烯酰胺,下面这些措施,希望能给您一些帮助:▽
→少吃过度加工的淀粉类食物,尤其是烤制、煎制,或者膨化处理的薯片类制品,多选择新鲜蔬菜,新鲜肉食作为食材原料。
→避免过度烹饪,建议多用蒸、煮、炖这3种方式来做饭,少用煎、炸、烤,吃烤肉的时候,尽量不要烤太焦,不要吃烤焦的部分。
→戒烟,并且尽量减少接触二手烟的机会。
→不吃的土豆,千万不要放在冰箱储存,这会导致烹饪过程中丙烯酰胺的增加。
→如果非要吃面包的话,可以吃浅棕色部分,中等或者深褐色区域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
→ 最后,锅巴,烤馍,烤饼,等容易烤焦的食物,尽量少吃。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lowcarb.com/coffee-cancer/关注微信公众号:『瘦龙健康』,及时获取最新低碳生酮相关的文章,公众号回复减肥,糖尿病,获取相关科普文章推荐。